[经验分享] 竞赛失利后是如何回归高中课堂的?

2024 届

省流:因为学 OI 的原因,我高一上了 3 天课就停课了,NOI2023 只拿了银牌,遗憾退役。十个多月学高考,最后 126 + 147 + 141 + 291 (110 + 95.5 + 85.5)=705 就读于姚班。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一下我高三一年的学习经历,一定程度上算是我对这段难忘经历的情感的宣泄。文末有一些学习经验,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一点帮助。

标题来自于知乎同名问题。

在一个普通的午后,在机房水知乎的我刷到了这个问题,像其它问题一样,我草草看了一下前几个回答就把这个页面关掉了。彼时的我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可能是过于迷信所谓的东道主优势,以为自己一定能顺利地进入集训队。如果你现在正在竞赛教室看这本情系母校,是否也像当年的我看这个知乎问题下的回答一样,只是从旁观者的视角看段子?

直到竞赛生涯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那一刹那,我潜意识里也觉得自己不会退役,甚至在畅想预科会学得怎样时提前向往起了正常高中生的生活。但刚走出考场,我听到旁边的人讨论自己的估分,听到的数字不是 230 就是 250,而我连 200 都上不了,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高估了这场的难度,也明白接下来十个月要全力补上落了两年的文化课了。

接下来流水账地记录一下这十个月我干了啥。想看干货的话看最后一部分。

7 月 26 日 NOI2023 Day2 结束,刚走出考场我就知道队线会很高,我退役了。下午我妈就给各科老师打了电话,老师们都给了我很多鼓励,告诉我他们对我很有信心。那天晚上,无聊的我去各个寝室串门。在三个长郡同学的寝室里,我们闲聊之余提到了都要回去面对的高考,提到了我完全没背过的必背古诗文和英语单词,因为学竞赛停课的原因,大家背出 abandon 之后就再也不知道别的必背词汇了。回到自己的寝室之后,我想起来刚才只背出 abandon 的必背词汇,但因为高一只上了三天课就停课了,我甚至不知道考纲 3500 词,无聊之余便在网上随便找了一本高中英语教材对着后面的词汇表背。没过多久我就背不下去了,打开知乎开始看 “那些因竞赛而停课的选手,竞赛失利后是如何回归高中课堂的?” 下面的回答。想不到,曾经一度以为与我无关的问题,再次打开时我已成为问题中的人了。

7 月 27 日颁奖,下午六点多父母就接我回家了。那两天我都处于精神恍惚,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的状态,还会时不时地开始哭。我妈帮我去领了三维设计和 3500 考纲词汇,接下来几天我便在家背单词,对着三维设计的参考答案学运动学,进度大概是一天背一个 Day 的单词,做几页三维设计。父母给我在**教育报的班八月一号就开始了,之后我每天忙于完成数理化的作业,三维设计和 3500 词也搁下了。

八月的前三周我过完了高中三年的大部分数理化知识(?现在我都很好奇当时是怎么做的到的)。当时的我虽然记不清 Ka 的定义是什么、不确定库仑力与距离还是距离平方反比,高考英语和语文有什么题型都不知道,生物更是完全没学,不过算了算,乐观估计的话入学考试能考到五百七八,再学九个月是不是就 700 了?现在回想起来,从竞赛回到高考,虽然学习内容变了,但我的轻狂却一点没变,不过,开始时过度的自信能带来十足的动力,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入学考试前几天我每天在天利上找到一两套英语卷来做,完型填空从最初的错 8 个变成了只错 1 个,然后入学考试就直接以 137.5 的分数杀进了单科前 100。数学在没怎么准备的情况下上了 130,也进了前 100。因为之前一套理综或物理、化学卷子都没做过,我对理综每科需要做多少时间完全没有概念,想着生物最后花个十分钟看看有没有能蒙的就行了,剩下时间做两科总能做完吧。考理综的时候我们考场是范老师监考,于是我决定先做化学。而那次化学也是他出题,然后我做了八十多分钟化学也没做完。意识到不对劲的我赶紧开始做物理,最后一分钟知道 25 题算错了但也没空重算,生物选择题蒙了 6 个 A 就交卷了。

我的生物最后对了一道选择题,拿了 6 分,戏剧性的是,我的语文排名甚至比 6 分的生物更低,这是因为有几个同学考完语文之后因为生病没考后面的几场。81 这个逆天分数并不是来自于作文写崩或者主观题扣分多,相反,我的作文只扣了 13 分,每道主观题都拿了至少一半的分。分低实际上是因为完全不懂做题技巧的我错了 7 道选择,并且出题老师为了考察古诗文背诵情况考了 16 分的默写,而我凭着初中残存的记忆仅对了 5 分。虽然 501.5 与最初设想的 570 有些差距,但是 131 的数学和 137 的英语却让我有点飘,以为接下来这两科不用怎么学,有空随便做做题就行了。然后接下来的十月月考和期中考试却狠狠打脸了。

日益下降的英语排名和在年级 30 名和 300 名之间坐过山车的数学排名让我意识到这两个优势学科并不稳定。其它学科的情况也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九月份的物化生三个学科的课上我们基本都在自习,感觉自己一直有事做但效率不高,物理三维设计、化学的读本与步步高、生物的紫书橙书每天最多推一节。后来化学课渐渐地变为了讲课,虽然课上我常常因回答不上问题而站起来,但确实学到、巩固了不少知识,不过开学就 57 的化学为什么还是及不了格?原来是入学考试花了 80 分钟做化学,现在因为加入了生物,还要冲物理高分,只有 40 分钟做化学啊。

半 期 后,我的各科都像是遇到了瓶颈。物理很难上 100,化学从不及格突跃到 80 + 之后就在 80 分数段不动了,生物从 6 提到 60 也没什么突破了。语文保持在 110 左右的不高不低的分数。一模我达到了年级 122 名的小巅峰,一诊又跌到年级 180 名去了。因为并没有哪科有非常亮眼的表现,各科又轮流掉链子,整个高三上我都没进过前一百。


一诊后我把生物的紫书和橙书剩下的一点收了尾,学完了生物的新课。寒假的时候我终于把三维设计做完了,算是真正的扎扎实实学完一遍高中物理。除此之外,九班的同学在***组了一个理综刷题班,做了七套卷子,平时都在做学校的题,寒假的时候换换口味也不错。

下学期的入学考试,物理非常难,25 题第 2 问必须用积分,第 3 问则需要对自感系数有深刻的理解并将电磁场中的导体棒等效为弹簧来分析,全年级没几个人会。我碰巧会一点积分,做出了第 2 题,除了错了考察科学史的选择题第一题之外剩下的题都做得不错,物理攒下了不小的优势。寒假加训英语把我的英语提上了 140,单科进入了年级十多名。这是我第一次总分进入年级前一百。

之后的二模和三模,我就像开挂了一样,一路冲到了年级十七和年级第十。如果问我为什么没有把二诊三诊的成绩截图上来的话,因为这两次虽然也不差,但是和年级前二十相比就逊色了。那段时间我处于一种很奇妙的状态,说我摆吧,我认认真真做完了作业,时不时抽空做一两道化学实验题或工业流程题,看一两道数学导数压轴,四月份和五月还额外做了生物八套卷;说我卷吧,我每天中午围观同学寻图(这是一项好传统,要传承下来),打完每日挑战之后要闲聊到十二点四十才回家吃午饭,晚上也差不多把时间都用来摆龙门阵,课间更不可能用来写作业,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自习,又都有相当长的时间在玩手机。每天除了写作业之外其实也学的不多。回想起来,高考的好成绩也许正是得益于高考前三个月这种轻松却充实的生活。

5 月 23 日起就是停课自主复习了。语文课和生物课上大半的时间都在发呆,剩下的四个学科则是漫无目的地看发的各种资料,慢悠悠地补之前没完成的题。那段时间每天都做不动事情,记得 5 月 31 日才做完三维设计配套的超分真练,6 月初才做完 3500 考纲词汇,生物的各模块真题到高考都没做完。

最后就是高考,考语文的时候全程无感,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考试,而且是在考高考。近乎麻木地做完所有题,最后一分钟写完作文后才意识到这是人生中最后一次考语文了,应该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翻译文言文,赏析诗歌了(又打脸了,上大学之后我的 “写作与沟通” 课选的主题是 “古代生活”,需要大量查古籍原典,要在没有标点的繁体文言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下午的数学异常地简单,做完之后随机检查,非常幸运地,刚好检查出一个我以为不会错的填空。第二天上午理综发下答题卡时我就看到一个生物一道题横线有七八行,试卷刚发下来第一张,我又看到了总页数 17,意识到不对劲的我在打铃之前在脑中做完了生物选择和化学的前两道选择,做的时候也有意加快速度,最后做生物遗传的时候还是只剩三四分钟,根本推不出来,胡乱写了几个数上去就交卷了。下午考英语的时候就像放假了一样,检查完一遍后我就开始畅想暑假生活。走出考场时,看到了见过的最美的蓝天白云,可惜当时没能拍下来。

出分之后发现数学只有 147,看了答案发现概率与统计一二问好像都错了,那怎么能有 147 的?英语 141,差强人意,也懒得追究是哪儿错了。理综 110 + 95.5 + 85.5 = 291 在预料之内。震撼的是语文,我之前这辈子语文就上过一次 120,就是三模那次,结果高考来了个 126。

回忆到这里结束了,下面是干货:

不管你是否学竞赛,最后这一年的种种麻木、迷茫、疲惫都是正常的。我很多时候注意力涣散,做事效率比较低,最后半个月的停课复习期间尤其如此。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慌,我也是这么一路走来的,最后仍在高考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如果你像我一样早早停课学竞赛,最后一年从半文盲开始冲击高考,最开始状态不对、找不到方向、做不进去事情是正常的。从竞赛到高考,学习内容和方法,乃至作息时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我在不同阶段做的事情(比如什么时候学完物理、生物的新课,寒假有什么额外的安排)以及取得的排名可以供你参考。

再说说具体到各科的学习建议。我自认为下面提到的对新高考也适用。

语文选择题多练题找感觉,积累经验,但也有题会有争议,高考真题之外的题如果实在搞不明白不用纠结。作文的话,如果你本来就能写的很有文采当然很好,否则可以多加一些排比、比喻(尤其是在标题和段首句)装的有文采一些,一些套路化的对偶、排比、比喻是很好训练的。还有一点是作文尽量要比 800 字多写几行,给老师留好印象。主观题比较玄学,不过写字好看一点,分点答题总是有用的。

数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可以学一些超纲内容,比如简单的积分以及一些圆锥曲线的定理之类的,这对理解知识的本质比较有帮助。我个人没有整理错题的习惯,从我的经验来看,整理错题的时间不如用来多做点题刷熟练度,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我还想说说新高考数学 19 题,如果有空的话看点组合数学、数论有关的书,以及看看 “恩次方根”、“高中数学好题研究” 等公众号的推送可能有助于做出这题。考试策略方面,建议基础题时间花够,把基本盘拿稳再去冲难题

英语的话尽可能坚持阅读英语文章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刷题也越多越好,不过和语文一样,有些有争议的题不必去纠结。作文字写好看也很重要。

化学在复习阶段建议把知识点系统地过一遍,可以买《知识清单》或什么别的资料,空闲的时候翻来玩。分板块刷题,每个板块的题刷个十多二十道,就会发现考试中大部分题都见过本质相同的。

生物注重教材新老高考均是如此。我生物不太好,也并没有像物理和化学一样做过新高考套卷,所以给不出什么别的建议。


还有一些大学学习建议(?):

大学里面有的老师就是照着 PPT / 教案念,如果听了两节课发现是这样上课,可以在课上做自己的事情,对着下发的 PPT / 教案自学,老师上课提到的重点下来问同学,这样效率更高。我上半学期微积分和线代课基本没听讲,就对着 PPT / 自学,考前各只做了一套题,期中微积分 97,线代 100,自认为这种学习方法是合理的。

并不是每门课都能在课堂上学东西(包括专业课),有的课除了听讲外,有用的知识下来还要自己查,该做的练习与拓展也要自己下来做,比如说如果一门课安排半个学期从 Hello World 讲到 C++ 的包括面向对象编程、继承、多态等诸多高深的内容,再讲讲基础的 STL,讲讲 python,每两周的作业又只有十道题的话,就应该知道这个练习量是没法使你熟练掌握任何一种编程语言的。

有的课需要尽力找考试真题,并结合真题复习。比如说我们有一门专业课去年期末考试有不少这种题:不定项选择,选出正确的若干项。A. 这门课有 2 个助教;B. 一共 4 个姚班的教授在这门课上讲过课;C. 某某讲师的研究方向是……D. 某某讲师的研究方向是…… 显然不看真题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种复习方向的。真题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缩小复习的范围,让复习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1.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为家长提供参考,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admin@qmclass.cn !
2. 希望打破信息差壁垒,让每个孩子都接触名校资源的机会!
3. 欢迎各位优秀的家长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助力更多孩子走好求学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一个旨在分享“大城市”教育资源和“上岸”家长教育经验的网络平台

联系微信:qmclass_cn